一位同事跟我分享以下这则社论,令人深思。跟我之前所讲的,关于老师的形象有些关联。更重要的是这则社论引申一个道理, 那就是怎么样做一个有品格,有道德责任和涵养的人, 也就是德明一直灌彻的“堂正君子,社稷栋梁”。
摄取知识学问,拿一个好文凭并不难,但是要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容易。
好好做人吧!
《联合早报》
中国早点 >> 岭南悟索
他失去学生的尊重
杨永欣 (2008-06-19)
“范跑跑”事件在中国“余震”未了,本星期又传出,在四川地震中抛下学生先跑的范美忠老师因言获罪,失去了饭碗。
耐人寻味的是,下令解聘范美忠的“幕后黑手”身份至今仍是个谜,教育部或校方都不愿扛起解聘他的责任,毕竟从理性的角度来看,范美忠没有失职,地震中抛下学生先跑只能说他贪生怕死、是本能反应,在地震后把“自我”的想法通过博客评论表达出来,也是他的言论自由。
可惜,人是感性的动物,范美忠在逃跑时没有想到学生,就连一声“快跑”也没喊出来,让他被千夫所指,甚至被骂无耻,大家都不会想到他在地震时的慌张无助。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大压力下,教育部或校方不得不有些行动。
坦白说,无论谁是“幕后黑手”都不重要,关键的是,范美忠的博客评论以及高调的抗辩(甚至还上了凤凰台的《一虎一席谈》)已让他失去了学生对他的尊重,单凭这一点,我就觉得他不再适合当老师。即使教育部或校方不“下手”,他或许也该自动辞职。
即使范美忠是北大毕业生、在《一虎一席谈》中也声称自己是中国最优秀的文科老师之一,但一旦失去了学生对他的尊重,再多的才能和知识也于事无补,他说的话、教的课,不会再有学生要听。
在很大程度上,我其实同意范美忠在博客评论中的论点,毕竟我也不是圣人,在面对灾难的时候,我或许也会第一个逃跑。
范美忠在《一虎一席谈》中也说:“大地震突然来临,我当时的头脑已经失控,失去理智,失去了理性责任的能力,逃跑是本能反应,是因为我的危机意识很强。”
以上的解释我也都能够接受,但他却继续说:“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没有什么好后悔的,我不是有意不喊或者不救学生”,“我不觉得老师(这个职业)很神圣,它只是众多职业之一”。
范老兄啊,你跑就静静地跑吧,为何不甘寂寞,跑到博客和电视节目上去把你一堆“自我”的言论发表出来?你是贪图曝光?还是真的一点也不感到惭愧?
在中国这么一个仍然传统的社会里,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、学生的守护神,你生在中国、长在中国、在中国做老师,就必须达标,你没得选(否则就不做老师),因为社会和孩子会把你视为如此。
人性在面对灾难时选择“自我”无可厚非,值得谅解。但那些“自我”的观点和决定很多时候恰恰正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,甚至是当事人事后反省时也可能会觉得是错的。选择继续抗辩,挑战社会价值观,不表示悔意,是范美忠这回最错的地方。
有人认为,范美忠当天只要喊出一声“快跑”,指责的声浪就会少很多,反正喊一声也不会影响他逃跑。我倒认为,范美忠只要显露出一点点反思和谦卑,也不会搞到今天的这种局面。
另一方面,我不认为教育部或校方对范美忠的解聘是错误的决定,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,范美忠确实不再适合当老师。不过,让我觉得可笑的是,教育部或校方竟因担心舆论的批评而不愿扛起解聘范美忠的责任。
没错,解聘范美忠有一定的争议性,但教育部或校方也没有必要躲躲闪闪,若真的认为这是对学生或教育界最好的决定,就应该站出来解释清楚。
搞到最后的解释是,“范美忠虽然教书多年,但并没有考取教师资格证”,所以得由校方辞退,教育部没有任何教师资格证可取消。这不是自暴其短、让公众有更多批评当局的把柄吗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